问题:道教为何提倡不争? 答案:在道教教义中,「不争」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。而这种原则,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。《老子想尔注》说:「圣人不与俗人争,有争,避之高逝,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?」并指出:「求长生者,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,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,不食五味以恣,衣弊履穿,不与俗争」。《云笈七签》有:「太上曰: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故与时争之者昌,与人争之者亡,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,以其不争。夫不祥者,人之所不争;垢辱者,人之所不欲。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」。大家都知道,俗人所不争的事物,一般都是不祥的;俗人所不欲的事物,基本都是垢辱的。道教徒的「不争」,还不仅仅是谦让,而且还得一心为善,绝不造恶。道教认为,一个为善的道教徒,即使「不争」,也不会不胜利;即使「不言」,也会有响应的人。这是因为,「不争」的高尚行为,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。「不争」本身是无声的语言,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问题: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? 答案:道教将「天人感应」纳入教义,认为天道与人道、自然与人为能够相通。道教有关「天人感应」的理论,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:第一,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。《云笈七签》引《真文经》之说:「人之生也,头圆像天,足方法地,发为星辰,目为日月,眉为北斗,耳为社稷,口为江河,齿为玉石,四肢为四时,五脏法五行。与天地合其体,与道德齐其生」。人体所有的部位,不仅与天地相对应,还和「四时」、「五行」相联系。所以,治国就好像治身,都应当贯穿于「天道」。第二,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。《神仙可说论》说:「五脏六腑,百关四肢,皆神明所属,各有主守」。所以,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通,得天地之精华。第三,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。 问题: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? 答案: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,因为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,修道成仙。对于生,老子曰:「出生入死,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动之死地亦十有三」。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,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,所以要求人们「深根固蒂」,追求「长生久视之道」。《太平经》中主张乐生、重生。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,主要包括:一,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,反对轻生自杀,也反对杀害他人,要求洁身自好,修身养性,追求长生;二,尊重动物的生命,认为一切血性之物,皆有灵性,即有道性,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,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;三,尊重植物的生命,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,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,也能够修炼成仙;四,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。做到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,《度人经》云:「仙道贵生,无量度人」。 问题: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? 答案: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,济世即普济世间,利物即利益万物。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,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。老子曰:「赈穷补急则名生,起利除害即功成」。葛洪曾对弟子解释云: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,而做了个地仙,是因为「前世学道受经,少作善功,唯欲度身,不念度人;唯自求道,不念他人得道」。故道教修道时强调「济世利物,齐同慈爱」。 问题: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学说? 答案: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於易理而来,易之无极生太极,太极分生阴阳两仪,而生四象,而成八卦。由阴阳二气变合,而生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气)。而此五行,布於四方,运於四时,化育万物,变化而无穷尽。老子云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」。是谓道之理,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。 问题: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? 答案:道教哲学思想,是根据易之太极原理,已如上述。至其学术思想,则以道教《五大经》为修奉的中心经典。 问题:何为道教五大经? 答案:道教以黄帝之《阴符经》。老子之《道德经》,庄子之《南华经》,及《黄庭经》(金阙后圣君著),与《文始经》(关尹子作)为五大经。而此五大经中,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,与必修之经典。 问题: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? 答案:老子所著《道德经》,分为上下两部,其旨要在於「自然、清静、无为」,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,尊为圣典。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。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「上经」,开章首句曰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故称为「道经」。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,为「下经」,头一句云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」,故称为「德经」。合上下两篇,乃称为「道德经」。 问题:何谓符籙? 答案:符籙,也称「符字」、「墨籙」、「丹书」。为一种笔画屈曲、似字非字的图形,道教谓可用它来「遣神役鬼」、「镇魔压邪」。东汉时张道陵张角等均曾以符籙为人「治病」或「驱鬼」。后正一派道士盛传其法。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有亲幸道坛受符籙事,魏太武亲受符籙,自是之后,每帝即位,必受符籙以为故事。 问题:何谓斋醮?
答案: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。即供斋醮神,借以求福免灾。其法为清心洁身,筑坛设供,书表章以祷神灵。斋者,戒洁行事,古人於祭祀之前,必先斋,斋必有戒,故亦云斋戒。醮者、祭也,祈祷也。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,皆曰建醮,又统称为「斋醮」。 问题:什么叫炼度?
答案:道教认为,通过符籙或内丹术可使亡魂受炼,消除罪业,重获神形,获得度化,故称炼度。炼度,是超度亡魂中的一种科仪。 问题:道教怎样敬香叩拜? 答案:敬香,有两种,一是殿主烧香,此皆用线香,以三炷为准,插於大香炉内,炷与炷之间距,三炷平列以不过寸宽为合格,故有「烧香不过寸,过寸神不信」之谚。二是坛主拈香,此香以檀香为之,敬拈擅香,非常讲究,每炷檀香长短粗细,长不过寸,粗不过分。坛主拈香时,初炷香熟入炉中间,二炷插於左,三炷插於右,三炷香平列并拢。香炉左盒盛香面,右盒盛檀香。 叩拜,叩拜礼,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,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,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,故有九拜之仪。「擎拳恭手」,是以表示恭敬之意。后世演变成叩头作揖礼,直到现在,道教仍行叩头作揖礼。 叩头有三叩、九叩之别。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,为一礼。与上圣高真祝寿、庆贺道场毕要行三礼九叩。叩头虽用拜垫,实际是五体投地,即双足,双手著地,头磕下去时要头著手。足站成八字形,双膝与手同时著地,左手搂著右手,手心皆向下,成十字形,身为一,表示著「八十一化」。 问题: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? 答案:玄门早晚功课,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,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。功课者,课自己之功,修自身之道。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,理解经意,深悟玄理,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。道教讲结三缘,《早课》诵清静经,即分轻清之意,为祈求国泰民安,忏悔罪业,也可结仙缘。《晚课》诵救苦经,超度鬼魂,可结鬼缘。《午课》诵三官经,可赐福、消灾、解厄、赦罪,可结人缘。
3/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|